有毒药的概念与观点 卓远福

2016-12-12


有毒药的概念与观点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     卓远福

一、        本草的概念

本草既是中药原始的称号或古今对中药的统谓;又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著作所通用的名称。本草这一词,大约出现于公元前一世纪或稍前。如《汉书·平帝记》说:“元始五年(公元五年)……征天下通知逸经、古文、天文、历算、钟律、小学、史篇、方术、本草以及五经、论语、孝经、尔雅教授者。”而《汉书·郊祀志》亦说公元前31年(成帝建始二年)“诏罢……侯神方士使者付佐,本草待诏70余人皆归家”等。其本草之含义,五代·韩保升说:“按药有玉石、草木、虫兽,而直云本草者,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。”含有以草类治病为本的意思。近世纪以来,多数学者将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“中药学”或“中药志”,但近年来,有些学者主张将中药专著恢复“本草”名称为宜。

二、        毒药的观点

凡是有毒药物统称为“毒药”。毒药不但对机体有药理作用可治病疗疾,又有毒理作用可致毒性损害或引起毒副反应,但古代毒药的概念却与这种提法有明显不同。古人对毒药的概念可归纳为这样几种:⑴毒药即中药。一切中药均可称为毒药。如《医学问答》曰:“夫药本毒物,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,药之治病,无非以毒拔毒,以毒解毒……。”张景岳亦说:“药,谓草本木虫鱼禽兽之类,以能治病,皆谓之毒,”“大凡可避邪安正者,均可称之为毒药。”可见当时将一切中药均称之为毒药。⑵毒药即有偏性的中药。如《药性指归》说:“气之毒者必热,味之毒者必辛。”张景岳亦说:“药以治病,因毒为能。所谓毒者,因气味之有偏也,盖气味之偏也,药饵之属也,所以去人之邪气……。”可见古代医家又把性能有偏胜的药称为“毒药”。⑶毒药即有一定毒性的中药。如“治寒以热药,治热以寒药,饮食不消,以吐下药。鬼注蛊毒,以毒药。……各随其所宜。”“若有毒宜制,可用相畏相杀者”《神农本草经》。“乌附毒药,非危病不用”《本草纲目》。这里古人又将毒药与一般无毒中药相区分,限指有毒副作用的中药。可见古代毒药的含义十分广泛,亦十分混乱。时至近代,毒药的概念已逐渐明确,即有大、中、小毒性的中药称为毒药,而微毒或无毒的药物则归于无毒中药。由于有毒中药大多具有药性剧烈,作用峻猛的特点,故往往又称为“毒剧药”。

三、        有毒的范围

毒药到底有多少种,从古至今一直无有精确的数字和范围,其原因有:其一,指义不同,无法统计。由于毒药与一般中药概念上的模糊,致无法将有毒与无毒的药物明确区分开来。其二,界限不清,毒谓难辨。古代有将中药只分有毒与无毒两种,如《神农本草经》,有将其分为剧毒、大毒、有毒、小毒、微毒、无毒六种,如《本草纲目》亦有分为四级或五级者。至于小毒与无毒,微毒与无毒之间以什么为界限,无明确的标准。古人仅根据经验或文献记载,并无科学数字为依据,故而很难严格的区分毒药的等级。其三,品种序增,无境可限。随着中药品种的不断增加,毒药亦在不断增加。如最早的中药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仅收中药365种,虽谓下品多毒,但明确记载有毒的中药仅12种。到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收载药物1892种,其中明确记载“有毒”的中药381种。出于本世纪70年代的《中药大辞典》和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则分别记载“有毒”中药495种和459种。随着民族药和民间药的不断挖掘和发现中药品种仍不断增加,故“毒药”品种就无界可言。其四,科学在发展,观念在更变。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经验的积累,目前对药物有毒或无毒的认识逐渐准确化,如《本经》认为雄黄、雌黄、石胆无毒,后来发现这些药物均有毒;历代均认为人参无毒,现今却发现它有一定毒性,甚至可造成动物或人的死亡。一些历代公认为无毒的中药如桃仁、郁李仁、何首乌等,现今亦发现有毒。认识在提高,观念在更新,毒药的范围也随着不断变化。可见,毒药的范围,目前还无法用精确数字表达出来,只能说,凡属有小毒以上的中药统属毒药范畴。凡有微毒以内的中药统归无毒范畴。

四、        有毒药的特点

有毒中药均具有双重性,即既对患病机体有正性的药理治疗作用,使用得当可治病疗;又有副性的毒理作用,使用失宜可致中毒甚至死亡。故一些医家称其为虎狼之药,不敢使用。但一些名医则称其为“特效药”,顽症痼疾选用后多能应手取效,又很受他们的偏爱。

⑴作用迅速

有一定毒性的中药,比之无毒中药,大多具有作用迅速的优点。如用于抢救休克、治疗亡阳虚脱证的四逆汤、参附汤、独参汤,均用了有毒的附子,有小毒的人参。其他如泻下的巴豆,辟疫、急救的蟾酥,逐水的甘遂、大戟、芫花,都具有迅速的药理作用。

⑵功强力专

无毒中药相比,有毒中药多具有功效强而作用专的优点。如催吐之瓜蒂、常山;泻下之巴豆、甘逐、牵牛、大戟、芫花;驱虫之雷丸、苦楝子;镇惊祛风之全蝎、蜈蚣;祛风湿之雷公藤、白花蛇;治痛痹之草乌、川乌;止痛之细辛;平喘发汗之麻黄;治鼻渊之苍耳子;麻醉之洋金花;治癌症之斑蝥、蟾蜍;抗疟之常山;治痢之白头翁;治咽喉肿痛之山豆根等,均是一些被大家所公认的特效药、专药。

⑶用途广泛

有毒中药除在某些方面有独特作用外,多数还有很广泛的用途。如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附子,除在治亡阳厥逆、脉微欲绝有肯定作用外,现在还证明其对心血管系统、免疫系统、神经系统等均有较广泛的药理作用,临床应用亦得到了进一步证实。又如威灵仙,其是公认治痹证及痛风之要药,但对肝胆系统等疾病亦具有确切的疗效。其它如斑蝥、巴豆、蟾蜍等亦发现有更为广阔的使用前景。

⑷难以驾驭

此类中药虽具有较独特的疗效,一些疑难顽症均离不开它,但又很难使用,稍不谨慎,就会有中毒的危险,甚至致残、致死。故许多学者称之为难以驾驭的劣马,使用得当能造福于人类,变毒为宝,变害为益;使用不当就会危害人体健康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毒药”。这就是毒药这种双重性特点。

       特别警告:(毒药一定要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才能使用)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